专家说|智慧公厕建设建议

2023-12-07 发布

智慧公厕建设建议

 

结论:

1. 简化功能,保留和市民互动的评价系统,结合现场的人流统计做小屏;

2. 指导人流密集的行业厕所自行建设智慧公厕系统;

3. 清洁管养单位自行建设智慧公厕清洁督导系统,提升管理质量;

从2017年厕所革命开始,“智慧公厕”概念就开始出现,不管是产品组装式厕所还是组合功能厕所,还是简单的物联网武装的厕所,都开始叫“智慧公厕”。这些厕所是真的智慧呢还是概念化的样板戏呢?

先来看看“智慧公厕”的各项功能对实际使用者、建设方和管理方的实际作用是什么?




PART 1

找公共厕所的地图定位功能       


 这个功能的初衷是在手机移动端方便市民查找厕所的位置和使用情况。这个功能在交通枢纽、人流密集、厕所集中且相距比较短的机场、商场、旅游厕所是有用的,方便使用者根据信息做出选择,也能快速到达。但在市政公厕和大多数行业厕所就比较鸡肋,因为此功能在各种导航地图软件(百度、高德)都有标注(智慧公厕大多是导入这类型导航地图),就算知道有选择,也相距较远,不能到达,市民的获得感也比较弱,对于建设方来说就属于浪费资源的重复投资。





  PART 2  

   厕所入口的大屏信息展示       



展示的内容通常包括厕所内部结构模型、厕位占用情况、如厕人流统计(有更细化到男女比例、老人、儿童识别)、空气指标、水电量使用统计、纸巾和洗手液耗材实时监控、紧急报警(接入哪个处理平台?公安、城管、街道、管理方?)等7大类数据和信息展示。从使用者角度看这些数据基本属于后台管理数据,对于急厕的使用者来说,这些冰冷、复杂的数据他她并不关注,也无法评估和改善,他们很容易通过直观感受体验如厕的环境,做出评价。形而上的科技反而容易造成市民反感,被投诉为浪费投资的高大上样板戏。从建设者角度来看,以上数据有一定的管理意义,前提在联网的厕所数量足够多,基本涵盖辖区的所有公共厕所,这又要算一本全生命周期的投入和收益帐。前期投入包括软件平台,终端的传感器、组网设备和网络(服务器加流量费)、数据展示。中期包括网络费用、管理费用;后期包括每年的软件维护更新、硬件的修复、更换(硬件升级非常快),以一个厕所10年的生命周期来算,智慧系统平均投入要8-10万/个。同时也给管理方增加管理成本,包括配置专业人员,质保期后的产品维护。


PART 3 评价系统  



通过市民使用后给予的评价体现厕所建设和管理质量。此功能有一定意义,  跟市民有互动,对管理有监督,功能设置简单直观。

PART 4 清洁督导系统  


通过清洁人员打卡,清洁后定时上传清扫后图片(针对评分),纸巾、洗手液耗材图片,提升管理质量。